GPU并行计算
为什么要使用多GPU并行训练
本简单来说,有两种原因:第一种是模型在一块GPU上放不下,两块或多块GPU上就能运行完整的模型(如早期的AlexNet)。第二种是多块GPU并行计算可以达到加速训练的效果。想要成为“炼丹大师“,多GPU并行训练是不可或缺的技能。
常见的多GPU训练方法:
1.模型并行方式:如果模型特别大,GPU显存不够,无法将一个显存放在GPU上,需要把网络的不同模块放在不同GPU上,这样可以训练比较大的网络。(下图左半部分)
2.数据并行方式:将整个模型放在一块GPU里,再复制到每一块GPU上,同时进行正向传播和反向误差传播。相当于加大了batch_size。(下图右半部分)
在pytorch1.7 + cuda10 + TeslaV100的环境下,使用ResNet34,batch_size=16, SGD对花草数据集训练的情况如下:使用一块GPU需要9s一个epoch,使用两块GPU是5.5s, 8块是2s。这里有一个问题,为什么运行时间不是9/8≈1.1s ? 因为使用GPU数量越多,设备之间的通讯会越来越复杂,所以随着GPU数量的增加,训练速度的提升也是递减的。
误差梯度如何在不同设备之间通信?
在每个GPU训练step结束后,将每块GPU的损失梯度求平均,而不是每块GPU各计算各的。
BN如何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?
假设batch_size=2,每个GPU计算的均值和方差都针对这两个样本而言的。而BN的特性是:batch_size越大,均值和方差越接近与整个数据集的均值和方差,效果越好。使用多块GPU时,会计算每个BN层在所有设备上输入的均值和方差。如果GPU1和GPU2都分别得到两个特征层,那么两块GPU一共计算4个特征层的均值和方差,可以认为batch_size=4。注意:如果不用同步BN,而是每个设备计算自己的批次数据的均值方差,效果与单GPU一致,仅仅能提升训练速度;如果使用同步BN,效果会有一定提升,但是会损失一部分并行速度。
下图为单GPU、以及是否使用同步BN训练的三种情况,可以看到使用同步BN(橙线)比不使用同步BN(蓝线)总体效果要好一些,不过训练时间也会更长。使用单GPU(黑线)和不使用同步BN的效果是差不多的。
两种GPU训练方法:DataParallel 和 DistributedDataParallel:
- DataParallel是单进程多线程的,仅仅能工作在单机中。而DistributedDataParallel是多进程的,可以工作在单机或多机器中。
- DataParallel通常会慢于DistributedDataParallel。所以目前主流的方法是DistributedDataParallel。
pytorch中常见的GPU启动方式:
注:distributed.launch方法如果开始训练后,手动终止程序,最好先看下显存占用情况,有小概率进程没kill的情况,会占用一部分GPU显存资源。
下面以分类问题为基准,详细介绍使用DistributedDataParallel时的过程:
首先要初始化各进程环境:
def init_distributed_mode(args):
# 如果是多机多卡的机器,WORLD_SIZE代表使用的机器数,RANK对应第几台机器
# 如果是单机多卡的机器,WORLD_SIZE代表有几块GPU,RANK和LOCAL_RANK代表第几块GPU
if'RANK'in os.environ and'WORLD_SIZE'in os.environ:
args.rank = int(os.environ["RANK"])
args.world_size = int(os.environ['WORLD_SIZE'])
# LOCAL_RANK代表某个机器上第几块GPU
args.gpu = int(os.environ['LOCAL_RANK'])
elif'SLURM_PROCID'in os.environ:
args.rank = int(os.environ['SLURM_PROCID'])
args.gpu = args.rank % torch.cuda.device_count()
else:
print('Not using distributed mode')
args.distributed = False
return
args.distributed = True
torch.cuda.set_device(args.gpu) # 对当前进程指定使用的GPU
args.dist_backend = 'nccl'# 通信后端,nvidia GPU推荐使用NCCL
dist.barrier() # 等待每个GPU都运行完这个地方以后再继续
在main函数初始阶段,进行以下初始化操作。需要注意的是,学习率需要根据使用GPU的张数增加。在这里使用简单的倍增方法。
def main(args):
if torch.cuda.is_available() isFalse:
raise EnvironmentError("not find GPU device for training.")
# 初始化各进程环境
init_distributed_mode(args=args)
rank = args.rank
device = torch.device(args.device)
batch_size = args.batch_size
num_classes = args.num_classes
weights_path = args.weights
args.lr *= args.world_size # 学习率要根据并行GPU的数倍增
实例化数据集可以使用单卡相同的方法,但在sample样本时,和单机不同,需要使用DistributedSampler和BatchSampler。
#给每个rank对应的进程分配训练的样本索引
train_sampler=torch.utils.data.distributed.DistributedSampler(train_data_set)
val_sampler=torch.utils.data.distributed.DistributedSampler(val_data_set)
#将样本索引每batch_size个元素组成一个list
train_batch_sampler=torch.utils.data.BatchSampler(
train_sampler,batch_size,drop_last=True)
DistributedSampler原理如图所示:假设当前数据集有0~10共11个样本,使用2块GPU计算。首先打乱数据顺序,然后用 11/2 =6(向上取整),然后6乘以GPU个数2 = 12,因为只有11个数据,所以再把第一个数据(索引为6的数据)补到末尾,现在就有12个数据可以均匀分到每块GPU。然后分配数据:间隔将数据分配到不同的GPU中。
BatchSampler原理: DistributedSmpler将数据分配到两个GPU上,以第一个GPU为例,分到的数据是6,9,10,1,8,7,假设batch_size=2,就按顺序把数据两两一组,在训练时,每次获取一个batch的数据,就从组织好的一个个batch中取到。注意:只对训练集处理,验证集不使用BatchSampler。
接下来使用定义好的数据集和sampler方法加载数据:
train_loader = torch.utils.data.DataLoader(train_data_set,
batch_sampler=train_batch_sampler,
pin_memory=True, # 直接加载到显存中,达到加速效果
num_workers=nw,
collate_fn=train_data_set.collate_fn)
val_loader = torch.utils.data.DataLoader(val_data_set,
batch_size=batch_size,
sampler=val_sampler,
pin_memory=True,
num_workers=nw,
collate_fn=val_data_set.collate_fn)
如果有预训练权重的话,需要保证每块GPU加载的权重是一模一样的。需要在主进程保存模型初始化权重,在不同设备上载入主进程保存的权重。这样才能保证每块GOU上加载的权重是一致的:
# 实例化模型
model = resnet34(num_classes=num_classes).to(device)
# 如果存在预训练权重则载入
if os.path.exists(weights_path):
weights_dict = torch.load(weights_path, map_location=device)
# 简单对比每层的权重参数个数是否一致
load_weights_dict = {k: v for k, v in weights_dict.items()
if model.state_dict()[k].numel() == v.numel()}
model.load_state_dict(load_weights_dict, strict=False)
else:
checkpoint_path = os.path.join(tempfile.gettempdir(), "initial_weights.pt")
# 如果不存在预训练权重,需要将第一个进程中的权重保存,然后其他进程载入,保持初始化权重一致
if rank == 0:
torch.save(model.state_dict(), checkpoint_path)
dist.barrier()
# 这里注意,一定要指定map_location参数,否则会导致第一块GPU占用更多资源
model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checkpoint_path, map_location=device))
如果需要冻结模型权重,和单GPU基本没有差别。如果不需要冻结权重,可以选择是否同步BN层。然后再把模型包装成DDP模型,就可以方便进程之间的通信了。多GPU和单GPU的优化器设置没有差别,这里不再赘述。
# 是否冻结权重
if args.freeze_layers:
for name, para in model.named_parameters():
# 除最后的全连接层外,其他权重全部冻结
if"fc"notin name:
para.requires_grad_(False)
else:
# 只有训练带有BN结构的网络时使用SyncBatchNorm采用意义
if args.syncBN:
# 使用SyncBatchNorm后训练会更耗时
model = torch.nn.SyncBatchNorm.convert_sync_batchnorm(model).to(device)
# 转为DDP模型
model = torch.nn.parallel.DistributedDataParallel(model, device_ids=[args.gpu])
# optimizer使用SGD+余弦淬火策略
pg = [p for p in model.parameters() if p.requires_grad]
optimizer = optim.SGD(pg, lr=args.lr, momentum=0.9, weight_decay=0.005)
lf = lambda x: ((1 + math.cos(x * math.pi / args.epochs)) / 2) * (1 - args.lrf) + args.lrf # cosine
scheduler = lr_scheduler.LambdaLR(optimizer, lr_lambda=lf)
与单GPU不同的地方:rain_sampler.set_epoch(epoch),这行代码会在每次迭代的时候获得一个不同的生成器,每一轮开始迭代获取数据之前设置随机种子,通过改变传进的epoch参数改变打乱数据顺序。通过设置不同的随机种子,可以让不同GPU每轮拿到的数据不同。后面的部分和单GPU相同。
for epoch in range(args.epochs):
train_sampler.set_epoch(epoch)
mean_loss = train_one_epoch(model=model,
optimizer=optimizer,
data_loader=train_loader,
device=device,
epoch=epoch)
scheduler.step()
sum_num = evaluate(model=model,
data_loader=val_loader,
device=device)
acc = sum_num / val_sampler.total_size
我们详细看看每个epoch是训练时和单GPU训练的差异(上面的train_one_epoch)
def train_one_epoch(model, optimizer, data_loader, device, epoch):
model.train()
loss_function = torch.nn.CrossEntropyLoss()
mean_loss = torch.zeros(1).to(device)
optimizer.zero_grad()
# 在进程0中打印训练进度
if is_main_process():
data_loader = tqdm(data_loader)
for step, data in enumerate(data_loader):
images, labels = data
pred = model(images.to(device))
loss = loss_function(pred, labels.to(device))
loss.backward()
loss = reduce_value(loss, average=True) # 在单GPU中不起作用,多GPU时,获得所有GPU的loss的均值。
mean_loss = (mean_loss * step + loss.detach()) / (step + 1) # update mean losses
# 在进程0中打印平均loss
if is_main_process():
data_loader.desc = "[epoch {}] mean loss {}".format(epoch, round(mean_loss.item(), 3))
ifnot torch.isfinite(loss):
print('WARNING: non-finite loss, ending training ', loss)
sys.exit(1)
optimizer.step()
optimizer.zero_grad()
# 等待所有进程计算完毕
if device != torch.device("cpu"):
torch.cuda.synchronize(device)
return mean_loss.item()
def reduce_value(value, average=True):
world_size = get_world_size()
if world_size < 2: # 单GPU的情况
return value
with torch.no_grad():
dist.all_reduce(value) # 对不同设备之间的value求和
if average: # 如果需要求平均,获得多块GPU计算loss的均值
value /= world_size
return value
接下来看一下验证阶段的情况,和单GPU最大的额不同之处是预测正确样本个数的地方。
@torch.no_grad()
def evaluate(model, data_loader, device):
model.eval()
# 用于存储预测正确的样本个数,每块GPU都会计算自己正确样本的数量
sum_num = torch.zeros(1).to(device)
# 在进程0中打印验证进度
if is_main_process():
data_loader = tqdm(data_loader)
for step, data in enumerate(data_loader):
images, labels = data
pred = model(images.to(device))
pred = torch.max(pred, dim=1)[1]
sum_num += torch.eq(pred, labels.to(device)).sum()
# 等待所有进程计算完毕
if device != torch.device("cpu"):
torch.cuda.synchronize(device)
sum_num = reduce_value(sum_num, average=False) # 预测正确样本个数
return sum_num.item()
需要注意的是:保存模型的权重需要在主进程中进行保存。
if rank == 0:
print("[epoch {}] accuracy: {}".format(epoch, round(acc, 3)))
tags = ["loss", "accuracy", "learning_rate"]
tb_writer.add_scalar(tags[0], mean_loss, epoch)
tb_writer.add_scalar(tags[1], acc, epoch)
tb_writer.add_scalar(tags[2], optimizer.param_groups[0]["lr"], epoch)
torch.save(model.module.state_dict(), "./weights/model-{}.pth".format(epoch))
如果从头开始训练,主进程生成的初始化权重是以临时文件的形式保存,需要训练完后移除掉。最后还需要撤销进程组。
if rank == 0:# 删除临时缓存文件
if os.path.exists(checkpoint_path) is True:
os.remove(checkpoint_path)
dist.destroy_process_group() # 撤销进程组,释放资源
OpenAI如何训练千亿级模型?
“炼大模型”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研发趋势。从GPT-3的1750亿,到如今悟道2.0的1.75万亿,超大语言模型在 NLP 基准任务中不断刷新SOTA。
然而,参数和数据集的快速增长让 GPU 算力开始捉襟见肘。单个GPU内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模型的需求。如,阿里用480块GPU训练千亿模型;英伟达用3072块GPU训练万亿模型;谷歌用2048块TPU训练1.6万亿模型(1 TPU约等于2~3 GPU)。
如何利用上百块GPU上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?并行计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并行训练
大规模神经网络模型对存储空间有强烈的需求,单个GPU的内存已经远远不够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模型权重有数百亿个浮点数,随机梯度下降和Adam优化需要极高的计算成本;另一方面在预训练阶段,大模型与大规模语料库的配对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。综合来看,跨GPU并行计算显得尤为重要。
并行计算在数据、模型架构和张量等不同维度上都可以操作,接下来本文将具体介绍一些主流方法:
数据并行
数据并行( Data parallelism ,DP)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相同的模型权重复制到worker节点,并分配一部分数据以同时进行处理。我们知道,如果模型的参数量大于单个GPU节点的内存,DP无法正常工作,GeePS架构(Cui等人,2016)的解决思路是使用有限的GPU内存。也就是,如果模型太大无法嵌入到一台机器,就将暂时未使用的参数卸载回CPU。
数据交换传输通常在后端进行(不干扰训练计算),在每个Mini-batch计算结束后,worker需要同步梯度或权重,以保证学习效率。现有的同步方法有两种,各自优缺点如下:
1、批量同步并行(BSP):worker在每个Mini-batch结束时同步数据,这种方法保证了模型权重传递的及时性,但每台机器都必须排队等待其他机器发送梯度。
2、异步并行(ASP):每个GPU采用异步方式处理数据,这种方法避免了不同机器之间的相互等待或暂停,但影响了权重传递的时效,降低了统计学习效率。而且即使增加计算时长,也不会加快训练的收敛速度。
在中间某些地方的每一次迭代(>1)都需要同步全局梯度。自Pytorch v1.5版(Li等人,2021年)提出后,该特征在分布式数据并行(Distribution Data Parallel,DDP)中被称为“梯度累积(gradient accumulation)”。分桶梯度(bucketing gradients)避免立即执行AllReduce操作,而是将多个梯度存储到一个AllReduce中以提高吞吐量,并基于计算图优化计算和通信调度。
模型并行
模型并行(Model parallelism,MP)用于解决模型权重不能适应单个节点的情况,在这里,计算和模型参数都需要跨多台机器进行处理。在数据并行中,每个worker承载着整个模型的完整副本,而MP只在一个worker上分配部分模型参数,因此对内存和计算的需求要小很多。
深度神经网络包含一堆垂直层,如果逐层拆分将连续的小层分配到工作层分区,操作起来并不难,但通过大量具有顺序依赖性的Workers来运行每个数据batch会花费大量的时间,计算资源的利用率也严重不足。
管道并行
管道并行(Pipeline parallelism,PP)是将模型并行与数据并行结合起来,以减少低效时间“气泡”的过程。主要思想是将Mini-batch拆分为更多个微批次(microbatch),并使每个阶段worker能够同时处理。需要注意的是,每个微批次需要两次传递,一次向前,一次向后。worker分区的数量称为管道深度,不同worker分区之间的通信仅传输激活(向前)和梯度(向后)。这些通道的调度方式以及梯度的聚合方式在不同的方法中有所不同。
在GPipe(Huang et al.2019)方法中,多个微批次处理结束时会同时聚合梯度和应用。同步梯度下降保证了学习的一致性和效率,与worker数量无关。如图3所示,“气泡”仍然存在,但比图2少了很多。给定m个均匀分割的微批次和d个分区,假设每个微批次向前和向后都需要一个时间单位,则气泡的分数为:
GPipe论文表明,如果微批次的数量超过分区数量4倍(m>4d),则“气泡”开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GPipe在吞吐量方面与设备数量成线性关系,设备数量越多,吞吐量越大。不过,如果模型参数在worker中分布不均匀,这种线性关系不会稳定出现。
PipeDream(Narayanan等人,2019年)方法要求每个worker交替处理向前和向后传递的消息(1F1B)。它将每个模型分区命名为“stage”,每个stage worker可以有多个副本来并行运行数据。这个过程使用循环负载平衡策略在多个副本之间分配工作,以确保相同minibatch 向前和向后的传递发生在同一副本上。
由于PipeDream没有在所有worker batch结束时同步全局梯度,1F1B 很容易导致不同版本的模型权重的微批次向前和向后传递,降低学习效率。对此,PipeDream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思路:
- 权重存储:每个worker跟踪多个模型版本,给定数据 batch 的向前和向后传递相同版本的权重。
- 垂直同步:不同模型权重版本与激活和梯度一起在全局worker之间传递,计算采用上一个worker传播的相对应的隐藏版本。这个过程确保了worker之间的版本一致性(不同于GPipe,采用异步计算)。
在训练开始时,PipeDream会先分析模型每一层的计算内存和时间成本,然后将层划分为不同的stage进行优化。
后来有学者提出了PipeDream两种变体,主要思路是通过减少模型版本来缓解内存占用(Narayanan等人,2021年)。其中,PipeDream-flush增加了定期刷新全局同步管道的功能,就像GPipe一样,这种方式虽然牺牲了一点吞吐量,但显著减少了内存占用(例如仅需要维护单一版本的模型权重)。
PipeDream-2BW维护两个版本的模型权重,“2BW”代表“双缓冲权重(double-buffered weights)”,它会在每个微批次生成一个新的模型版本K(K>d)。由于一些剩余的向后传递仍然依赖于旧版本,新的模型版本无法立即取代旧版本,但因为只保存了两个版本,内存占用的也被大大降低了。
张量并行
模型并行和管道并行都会垂直拆分模型,而张量并行(Tensor Parallelism,TP)是将张量运算的计算水平划分到多个设备上。
以Transformer为例。Transformer架构主要由多层MLP和自注意力块组成。Megatron-LM(Shoeybi et al.2020)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并行计算层内MLP和自注意力。
MLP层包含GEMM(通用矩阵乘法)和非线性GeLU传输。如果按列拆分权重矩阵A,可以得到:
注意力块根据上述分区并行运行GEMM的 查询(Q)、键(K)和 权重(V),然后与另一个GEMM组合以生成头注意力结果。
今年Narayanan等人将管道、张量和数据并行与新的管道调度策略相结合,提出了一种名为PTD-P的新方法。该方法不仅在设备上能够定位一组连续的层(“模型块”),该可以为每个wokers分配多个较小的连续层子集块(例如,设备1具有第1、2、9、10层;设备2具有第3、4、11、12层;每个具有两个模型块)
每个batch中,微批次的数量应精确除以wokers数量(mm)。如果每个worker有v个模型块,那么与GPipe调度相比,管道的“气泡”时间可以减少 v 倍。
混合专家(MoE)
为了突破模型大小的限制,谷歌后来提出一种混合专家(MoE)方法,其核心理念是:综合学习,它假设多个弱学习者组合起来就会拥有一个强学习者。
在深度神经网络中,混合专家(MoE)通过连接多个专家的门机制(gating mechanism)实现集成(Shazeer等人,2017)。门机制激活不同网络的专家以产生不同的输出。作者在论文将其命名为“稀疏门控专家混合层(sparsely gated MoE)”。
仅一个MoE层包含:(1)前馈网络专家n;(2)可训练的门控网络G,通过学习n个专家的概率分布,将流量路由到几个特定的专家。
根据门控输出,并非每个专家都必须进行评估。当专家的数量太大时,可以考虑使用两层MoE。
G将输入与可训练权重矩阵Gg相乘,然后执行softmax:
由于这个过程会产生密集的门控制向量,不利于节省计算资源,而且
时也不需要评估专家。所以,MoE层仅保留了顶部k值,并通过向G中添加高斯噪声改进负载平衡,这种机制被称为噪声top-k门。
为了避免门控网络可能始终偏向少数强势专家的自我强化效应,Shazeer等人(2017)提出了通过额外重要损失的软约束,以鼓励所有专家拥有相同的权重。其数值相当于每个专家的分批平均值变异系数的平方:
其中,CV是变异系数,失重的waux是可调节的超参数。由于每个专家网络只能获得小部分训练样本(“收缩批次问题”),所以在MoE中应该尽可能使用大batch,但这又会受到GPU内存的限制。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的应用可以提高模型的吞吐量。
GShard(Lepikhin等人,2020年)通过自动分片将MoE transformer 模型的参数扩展到了6000亿。MoE transformer 用MoE层取代其他每一个前馈网络层。需要说明的是,在多台机器上MoE transformer 仅在MoE层分片,其他层只是复制。
GShard中的门控功能G有几种改进设计:
- 专家容量:通过一位专家的令牌数量不应超过“专家容量”的阈值。如果令牌被路由到已达到容量的专家,则令牌将被标记为“溢出”,并且门输出将更改为零向量。
- 本地组调度:令牌被均匀地划分为多个本地组,专家能力在组水平上得到加强。
- 辅助损失:与原始MoE aux损失相似,添加辅助损失可以最小化路由到每个专家的数据的均方。
- 随机路由:以与其权重成比例的概率选择第二位最佳专家;否则GShard遵循随机路由,增加随机性。
Switch Transformer(Fedus et al.2021)用稀疏开关FFN层取代了密集前馈层(每个输入仅路由到一个专家网络),将模型规模扩展到数万亿个参数。负载平衡的辅助损失是
给定n个专家,fi是路由到第i个专家的令牌分数,pi是门控网络预测的专家i的路由概率。
为提高训练稳定性,switch transformer采用以下设计:
- 选择精度:使用FP32精度以提高模型局部的稳定性,并降低FP32张量的通信成本。FP32精度仅在路由器功能主体内使用,结果将还原到FP16。 较小的初始化:权重矩阵的初始化从平均μ=0且标准偏差
的正态分布中采样,同时将Transformer初始化参数从s=1减小到s=0.1 。
- 使用更高的专家辍学率:微调通常适用于小数据集,增加每个专家的辍学率以避免过度拟合。他们发现,所有层中的辍学率增加会导致性能下降。在论文中,他们在非专家层中使用了0.1的辍学率,但在专家FF层中使用了0.4的辍学率。
switch transformer论文总结了用于训练大型模型的不同数据和模型并行策略,并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例:
其他节省内存的设计
CPU卸载
如果GPU内存已满,可以将暂时未使用的数据卸载到CPU,并在以后需要时将其读回(Rhu等人,2016)。不过,这种方法近年来并不太流行,因为它会延长模型训练的时间。
激活重新计算
激活重新计算,也称“激活检查点”或“梯度检查点”(Chen et al,2016),其核心思路是牺牲计算时间来换取内存空间。它减少了训练 ℓ 层深层神经网络到O(√ℓ)的内存开销,每个batch只消耗额外的前向传递计算。
具体来说,该方法将ℓ层网络平均划分为d个分区,仅保存分区边界的激活,并在workers之间进行通信。计算梯度仍然需要在分区内层进行中间激活,以便在向后过程中重新计算梯度。在激活重新计算的情况下,用于训练M(ℓ) 是:
激活重新计算的方法可以得出与模型大小有关次线性内存开销,如下图:
混合精度训练
此前,Narang(Narang&Micikevicius等人,2018年)介绍了一种使用半精度浮点(FP16)数训练模型而不损失模型精度的方法。
其中涉及三种关键技术:
- 全精度权重复制:保持累积梯度的模型权重的全精度(FP32)复制。对于向前和向后的传递的信息做四舍五入至半精度处理,因为每次梯度更新(即梯度X学习率)太小,可能无法完全包含在FP16范围内。
- 缩放损失:放大损失以更好地处理小幅度的梯度(见图16),放大梯度以使其向可表示范围的右侧部分(包含较大的值)移动,从而保留可能丢失的值。
- 算术精度:对于常见的网络算法(如矢量点积、矢量元素求和归约),将部分结果累加到FP32中,然后输出保存为FP16。逐点操作可以在FP16或FP32中执行。
在这项实验中,图像分类、更快的R-CNN等不需要损失缩放,但其他网络,如多盒SSD、大LSTM语言模型是需要损失缩放的。
压缩(Compression)
模型权重在向前和向后传递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内存。考虑到这两种传递方式会花费大量时间,2018年Jain (Jain et al,2018)提出了一种数据编码策略,即在第一次传递后压缩中间结果,然后将其解码用于反向传播。
Jain和团队研发的Gist系统包含两种编码方案:一是特定于层的无损编码,包括 ReLU-Pool和 ReLU-Conv模式;二是有攻击性的有损编码,主要使用延迟精度缩减(DPR)。需要注意的是,第一次使用特征图时应保持高精度,第二次使用时要适度降低精度。这项实验表明,Gist可以在5个最佳图像分类DNN上减少2倍的内存开销,平均减少1.8倍,性能开销仅为4%。
内存高效优化器
优化器也会消耗内存。以主流的Adam优化器为例,其内部需要维护动量和方差,这两者与梯度和模型参数比例基本相同。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节省4倍模型权重的内存。
为了减少内存消耗,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几款主流优化器。与Adam相比,Adafactor(Shazeer et al.2018)优化器没有存储全部动量和变化,只跟踪移动平均数的每行和每列总和,然后根据这些总和估计二阶矩。
SM3(Anil et al.2019)优化器采用了一种不同的自适应优化方法。
ZeRO(Rajbhandari et al.2019)零冗余优化器节省了大型模型训练在两方面的内存消耗:
- 大多数内存由模型状态消耗,包括优化器状态(例如Adam动量和方差)、梯度和参数。混合精度训练也需要大量内存,因为除了FP16版本之外,优化器还需要保存FP32参数和其他优化器状态的副本。
- 未被激活、临时缓冲区以及不可用的碎片内存消耗(论文中称为剩余状态)。
ZeRO结合了ZeRO-DP和ZeRO-R两种方法。ZeRO-DP是一种增强的数据并行,避免了模型状态的简单冗余。它以动态的方式跨多个并行数据划分优化器状态、梯度和参数,以最小化通信量。ZeRO-R使用分区激活二次计算、恒定缓冲区大小和动态内存碎片,以优化剩余状态的内存消耗。
参考资料:
[1] Li et al. “PyTorch Distributed: Experiences on Accelerating Data Parallel Training” VLDB 2020.
[2] Cui et al. “GeePS: Scalable deep learning on distributed GPUs with a GPU-specialized parameter server” EuroSys 2016
[3] Shoeybi et al. “Megatron-LM: Training Multi-Billion Parameter Language Models Using Model Parallelism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909.08053 (2019).
[4] Narayanan et al. “Efficient Large-Scale Language Model Training on GPU Clusters Using Megatron-LM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2104.04473 (2021).
[5] Huang et al. “GPipe: Efficient Training of Giant Neural Networks using Pipeline Parallelism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811.06965 (2018).
[6] Narayanan et al. “PipeDream: Generalized Pipeline Parallelism for DNN Training.” SOSP 2019.
[7] Narayanan et al. “Memory-Efficient Pipeline-Parallel DNN Training.” ICML 2021.
[8] Shazeer et al. “The Sparsely-Gated Mixture-of-Experts Layer Noam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701.06538 (2017).
[9] Lepikhin et al. “GShard: Scaling Giant Models with Conditional Computation and Automatic Sharding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2006.16668 (2020).
[10] Fedus et al. “Switch Transformers: Scaling to Trillion Parameter Models with Simple and Efficient Sparsity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2101.03961 (2021).
[11] Narang & Micikevicius, et al. “Mixed precision training.” ICLR 2018.
[12] Chen et al. 2016 “Training Deep Nets with Sublinear Memory Cost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604.06174 (2016).
[13] Jain et al. “Gist: Efficient data encoding for deep neural network training.” ISCA 2018.
[14] Shazeer & Stern. “Adafactor: Adaptive learning rates with sublinear memory cost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804.04235 (2018).
[15] Anil et al. “Memory-Efficient Adaptive Optimization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901.11150 (2019).
[16] Rajbhandari et al. “ZeRO: Memory Optimization Towards Training A Trillion Parameter Models Samyam.” arXiv preprint arXiv:1910.02054 (2019).